跨省电信诈骗案件判决周期及刑罚(如何认定主犯与从犯)

【导语】本文介绍了跨省电信诈骗案件的判决周期以及刑罚标准,以及如何从不同角度认定诈骗案的主犯和从犯。了解这些信息对于了解诈骗案件的处理流程和判决标准具有重要意义。

跨省电信诈骗案件判决周期及刑罚(如何认定主犯与从犯)

一、跨省电信诈骗案件一般判多久

1、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共同研究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备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二、怎么判断是不是诈骗罪

达到诈骗罪构成要件标准:

(一)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有些犯罪活动,虽然也使用某些欺骗手段,甚至也追求某些非法经济利益,但因其侵犯的客体不是或者不限于公私财产所有权。所以,不构成诈骗罪。例如:拐卖妇女、儿童的,属于侵犯人身权利罪。

诈骗罪侵犯的对象,仅限于国家、集体或个人的财物,而不是骗取其他非法利益。其对象,也应排除金融机构的贷款。

(二)客观要件

本罪往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首先,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欺诈行为从形式上说包括两类,一是虚构事实,二是隐瞒真相;从实质上说是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的行为。欺诈行为的内容是,在具体状况下,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作出行为人所希望的财产处分,因此,不管是虚构、隐瞒过去的事实,还是现在的事实与将来的事实,只要具有上述内容的,就是一种欺诈行为。

(三)主体要件

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四)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三、诈骗案主犯从犯如何认定

诈骗案主犯从犯可以从如下角度来认定:

1.提出犯意者通常为主犯,随声附和、表示赞同者通常为从犯。但这个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2.在实施诈骗前共谋的共同犯罪中,策划、指挥犯罪活动者通常为主犯,被动接受任务、服从指挥者通常为从犯。

3.首次参加共同犯罪或者参加次数少于其他犯罪分子的,以及仅参加了部分共同犯罪的犯罪分子通常为从犯。

4.在诈骗案中实行行为强度通常较小,或者技巧不够熟练,视为从犯。

【结语】判断一起诈骗案中的主犯和从犯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犯意的提出者、共谋中的角色分工、参与次数等。此外,从犯在实施行为上通常较为被动且技巧不够熟练。对于跨省电信诈骗案件的判决周期和刑罚标准,不同省份可以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具体调整。

免责声明:部分文字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若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链接:https://www.yundaoxs.com/xfbk/11495.html

(0)
允道律师允道律师
上一篇 2024年3月24日 11:40
下一篇 2024年3月25日 12:5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