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法第81条第1款解读:假释制度及其条件和原因分析

【导语】假释制度是我国刑法中的一项重要规定,它是对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后,如果表现良好并确有悔改表现,可以附条件地提前释放。本文将对假释制度的前提、根据以及条件进行解读,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我国刑法第81条第1款解读:假释制度及其条件和原因分析

制度是根据我国刑法第81条第1款的规定,假释是指对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以后,因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因而附条件地将其提前释放的制度。

一、假释以执行一定期限的为前提

假释是特定条件下的提前释放,因此,它必然以执行一定期限的刑罚为前提。只有在执行了一定期限的刑罚以后,才能对受刑人在服刑期间的表现作出评价,从而决定是否予以假释。

二、假释以受刑人在服刑期间的悔改为根据

在一般情况下,受刑人被判处刑罚以后,其所判处的刑罚应当完全执行,只有在刑满之时才能释放出狱。但如果受刑人在服刑期间有悔罪表现,表明受刑人的人身危险性已经消除。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执行剩余的刑罚已经没有必要。为此,就产生了假释的问题。由此可见,假释是对受刑人的一种奖励措施。应该说,假释制度的起源与发展,是和刑法观念的嬗变具有密切关系的。19世纪以前,刑事古典学派的理论在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领域中占有统治地位。刑事古典学派中的报应主义认为,对犯罪人科以刑罚是一种报应,科刑的程度应当以犯罪事实的轻重为标准,追求严格的罪与刑之间的等价性与均衡性。因此,作为报应的刑罚,就如同一样,必须如数偿还即刑罚必须全部执行,这不仅是对犯罪人报应的要求,也是对社会上的一般人进行威吓的需要。及至19世纪以降,刑事实证学派崛起,提出了教育刑的思想,认为不在于报应,也不在于威吓,而在于教育改造,矫正犯罪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刑满之前受刑人表现良好,表明其已经得到矫正,理应提前释放出狱。因此,教育刑的思想为假释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在这个意义上说,假释制度是教育刑思想的产物。

三、假释以受刑人在考验期的表现为条件

假释的提前释放是附有一定条件的,即在限内未发生撤销假释的法定事由。因此,假释虽然是释放的一种情形,但与一般情况下的刑满释放是完全不同的。从形式上看,假释与刑满释放都是解除监禁,恢复受刑人的人身自由,但在性质上存在区别:刑满释放是因为刑罚执行完毕而释放,是一种无条件的释放,不存在再执行的问题。而假释是有条件的提前释放,还存在着收监执行残余刑罚的可能性。

【结语】假释制度是一种对受刑人的奖励措施,其起源与发展与刑法观念的嬗变密切相关。在刑满之前受刑人表现良好,表明其已经得到矫正,因此理应提前释放出狱。假释的提前释放是有条件的,需要受刑人在考验期间的良好表现,并符合法定事由,否则假释将被撤销。这种有条件的提前释放与刑满释放是有区别的,假释制度的实施对于矫正犯罪人、保护社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部分文字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若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链接:https://yundaoxs.com/xfbk/2489.html

(0)
允道律师允道律师
上一篇 2023年12月22日 10:45
下一篇 2023年12月22日 10:4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