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的区别及刑事处罚情况

【导语】本文详细解析了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的区别,包括目的、法律关系、法律后果等方面。同时还介绍了诈骗一万元可免于刑事处罚的情节和宣告缓刑的条件,以及缓刑期间需遵守的规定。

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的区别及刑事处罚情况

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一万元构成诈骗吗?

构成诈骗,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公私财物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涉嫌诈骗罪,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刑法》

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一条

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共同研究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备案。

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区别有哪些?

1、目的不同。

诈骗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民事欺诈的直接目的是与对方当事人签订合同,最终目的是通过履行合同获得经济利益。

2、法律关系不同。

民事欺诈的双方当事人之间存在合同法律关系,诈骗行为人与对方当事人之间不因诈骗行为而形成合同法律关系。

3、法律后果不同。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诈骗罪;未达数额较大的,应受治安处罚。而通过民事欺诈方式获取财物数额再大,也不可能构成诈骗罪。通过民事欺诈方式订立可撤销合同或无效合同,产生撤销权、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民事上的法律后果。

三、诈骗一万元可免于刑事处罚的情节有哪些?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且行为人认罪、悔罪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

(一)具有法定从宽处罚情节的;

(二)一审宣判前全部退赃、退赔的;

(三)没有参与分赃或者获赃较少且不是主犯的;

(四)被害人谅解的;

(五)其他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

四、诈骗一万元可宣告缓刑的情形有哪些?

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五、诈骗一万元在缓刑期间需遵守哪些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二)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三)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四)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

【结语】了解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的区别对于维护自身权益和防范诈骗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犯罪分子来说,认罪悔罪并遵守缓刑期间的规定也是减轻刑事处罚的重要途径。大家应当提高法律意识,珍惜诚信,避免参与任何诈骗行为。

免责声明:部分文字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若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链接:https://www.yundaoxs.com/xfbk/14840.html

(0)
允道律师允道律师
上一篇 2024年4月29日 14:17
下一篇 2024年4月29日 14:2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